自負?難以控制或者聽從?還是相當自信,及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呢?
其實不管你怎樣想,現時的Z世代,也就是1996年之後的一代 (普遍認為是去到2010年)他們出生於資訊科技時代,在於這個網絡爆炸的時代,他們很快便學習什麼是資訊科技、什麼是電腦、什麼是智能手機;幾乎把一部手機放在桌面,只要能夠連得上網絡,他幾乎可以做什麼都可以,哪怕是建立一門生意。
換句話說,Z世代比起其他世代的優秀是在於時代變遷,可以說成是生活於這個時代當中,但是身為科技一代的小孩們,到底會有什麼樣的風險或者阻礙呢?
我們都承認一點,Z世代與其他世代不一樣,他們更加願意表達自己(可能簡單在於社交網站上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者內容,都已經可以有不少朋友或者粉絲觀看),因此他們更加願意分享,從而見到他們的自信心;不過同時也會影響他們對於社交媒體我沉迷以及所帶來的心理影響。
只不過我們認為Z世代比起其他一代更加著重於社會發展或者大大小小的議題上,他們能夠展示到熱情、對於社會的大愛,以及其他世代鮮少見到的「使命感」,他們都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或者起碼為社會作出一些改變;不論是政治上、環保議題上,或者商業社會。
我們相信他們會面臨的風險主要是兩個,第一個是他們會選擇從事一些新興市場或者行業,又或者不太跟隨於傳統思想或者行業的時侯,容易受到反對或者不被認同。比如他們想去做電競選手、意見領袖,甚至是選擇創業也好,很容易會受到家人或者身邊朋友的反對,因為一直以來都是被傳統思維所影響,就是我們要上學,然後上大學,之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直到退休;然而以上不論是新興行業或者創業也好,都不是想像中那麼輕鬆,更加與穩定這樣東西彷彿難以拉上關係,這樣不多不少會引來家長們或者身邊朋友我不理解。
另外一點是有關於不被理解的引伸,很多傳統工業或者傳統的思考模式、學習課程都已經開始改變,這樣會導致Z世代兩邊都做不好,因為傳統的學習內容早已經不能夠讓他們可以應付未來的挑戰,然而想去從事一些全新的模式或者對於那些知識有所接觸的事情也不被認可,這樣做成他們更加不知道未來的方向。
我們可以列舉一些例子,比如是程式編寫,並非所有Z世代都會願意或者認識這一些知識,雖然現時不少學校提倡於STEM,但是事實上在於Z世代那個氛圍下他們是沒有學過,又或者是對於他們來說是相當困難(畢竟我們相信現時會配合學生的接受程度而修改內容);另外是他們花了時間去學習的傳統思維下的產業或者知識,到最後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又或者是難以發展下去,這樣更加讓他們內心相當迷惘及困惑。
其實我們 Ideacray 課程是希望幫助更多年輕人,一方面是找到自己的熱情及夢想,這是你們的性格特質,是相當珍貴的資源;另一方面是希望可以協助他們能夠早日踏入於網絡世界當中,成為當中的數碼領袖,因為事實上他們是生於這個數碼時代,這個身份是屬於他們,也是只能夠讓他們開拓起來。(畢竟他們一出生就是數碼時代的人)
現在有不少未來的科技正在推出,包括是人工智能或者大數據的趨勢,除非之外區塊鏈的技術以及網絡安全的問題,這些東西彷彿看起來像是未來科技,但事實上他們正在走到過來我們身邊;同時,因為疫情的加持下,愈來愈多傳統工業必須要與網絡平台接軌,換句話說是加快了網絡世界的發展,那麼你還在等候什麼呢?你想成為列車上的一員,還是眼白白看著列車離開但是什麼都沒有做過的觀眾呢?
新聞總是說缺乏創科人才,同時又有開發了很多創科的資助或者項目出來,甚至我們香港都有創科局,但是要談到創科人才或者要訓練一個創科人才出來彷彿不是那麼一回事,就是我們有了很多資源及工作,但是彷彿成效不怎麼樣,我想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創科人才到底是怎樣一回事。沒錯,我們都會被一些固有思維影響到我們的認知,比如是創科以為就是花了錢但是不怎麼有用的東西,又或者認為創科人才應該是很厲害,可能就像鋼鐵俠一樣的天才之類。 但其實我們認為創科人才所指的是怎樣透過數碼世界或者數碼平台的設計以發展自己的生意或者改善社會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他對於數碼世界的認知水平足以讓他去解決想要解決的問題或者想要達到的目標。假設我們想把自己的想法或者觀點分享出來,有些人可能會選擇拍片、有些人可能會選擇編寫文章,有些人會選擇投稿或者賣廣告,這些都是方法及工具,他們能否想出一個方法出來代表著他對於數碼平台的認識是否足夠,如果連社交媒體都不太知道是什麼,那麼也很難會讓他們想得出用社交媒體來分享自己的觀點,更加難以想像要建立粉絲專頁或者線上社群,對嗎? 所以真正的創科人才是在於數碼平台下的認知水平,而非要發展火箭科技那人。
在於社交平台上有人說到程式編寫員要學習什麼或者入職要求之類,然而萬萬沒想到居然最多人說的東西是 Google 與 Stack Over Flow,那是什麼一回事呢?居然不是說我們要學習什麼語言或者應用程式之類,而是要學習搜尋器?那是什麼專業程式編寫員?又是什麼人會這樣回答呢? 其實真正的答案就像計算機一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中學時期運用過計算機,在於小學去到中學會覺得為什麼中學要用計算機,難道我們不會計數?在這個程式下彷彿告訴我們心算或者用紙筆計算才是厲害的表現,用計算機是出貓,但偏偏去到中學可以用計算機,那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需要用計算機來對付不同的數字,比如是小數點或者特別的方式(計算機可以儲存公式)以讓我們更加快捷解決問題;同樣地運用 Google 及 Stack OverFlow 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不是要證明自己有多麼厲害,能夠什麼都不看不研究不參考的情況下編寫一個獨立的程式甚至不會出錯,我們當然可以這樣做,但是我們工作是為了炫耀自己有多麼厲害,還是把工作完成呢? 而事實上很多程式編寫員不會由零開始寫程式,通常都是參考其他人怎樣寫或者搜尋一下一些文書或者概念以達成任務;我自己也是這樣,我發現自己也因為了不斷地搜尋及研究才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程式碼以及其邏輯,現在基本上知道怎樣建立一個 Discord 機器人、怎樣運用 RPG 販子之類,這些東西不是從書本或者自己腦海中爆出來,而是透過不斷地搜尋及研究,學習回來的成果。
最近我們的課程都有談及到可持續發展,其實要達成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或者項目最好的方法當然就是參考一下其他人怎樣做;而說到最有代表性肯定就是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並且會告訴大家每一個目標是代表什麼或者怎樣幫助到地球及社區。現在很多評論都會認為那間公司或者項目愈是能夠站於可持續發展方向或者所謂的綠色企業,也會更加容易獲取支持。
WhatsApp us